提到流水线操作的工厂,大家都很熟悉,但你们听说过地质标本厂吗?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在仁和街道新桥村,就有这么一家为民地质标本厂,厂子创立于上个世纪,别看外观有些简陋,却存有跨越亿万年历史的“瑰宝”。
馆内收藏的地质标本有3000余件,涵盖古生物标本、矿物岩石、宝玉石等多个领域。正因如此,这也是一家难得一见的乡村地质博物馆,全国许多知名高校的课堂,都使用了从这里走出去的标本。
那么,这家不一般的乡村博物馆,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?
曾前往地下400多米的矿井
采好样本后因瓦斯中毒晕倒
馆长钟惠民今年62岁,上个世纪50年代,父亲来到杭州一家石料厂工作,过程中萌生了地质研究的爱好。
他给一位高中老师看了自己实地采集的几件标本,尽管包装简陋,老师却认识到其中的重要价值,特意分出了一个房间,让他的父亲专门从事这项工作。
白天继续干活、晚上泡图书馆,只要是古生物相关的书,父亲统统借回家阅读。常年的勤奋钻研有了回音,很多高校主动联系上他,希望在教学科研中应用这些标本。
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,年轻的钟惠民也开始自学地质知识,“除了看资料,订了很多期刊,《古生物学报》、《地质矿产学报》、各省的地质期刊,还有学校教材。”平时,钟惠民有整理笔记的习惯,看到有报道哪里发现了什么化石,也会用笔记下来。
查询矿区情况的资料
在钟惠民的记忆中,最初着手这份事业饱尝艰辛,为了到野外、下矿区采标本,甚至几次身陷险境。
25岁时,他来到江西一处矿区,前往地下400多米的矿井,走了一公里,取好要寻找的煤样,不久后因瓦斯浓度过高晕倒了,好在被别人及时营救了出来。
采集到的矿物“毒砂”
改造闲置厂房为地质标本厂
最古老的标本有上亿年历史
后来,为生计奔波的一家人落脚到了仁和新桥村。2000年,在村委的帮助下,钟惠民改造了一间闲置厂房。两代人多年来收集的珍贵标本,也搬进了这个新家。
62岁的钟惠民,对柜中的每件“宝贝”都如数家珍,他兴致勃勃地向天妹介绍,“这些都是恐龙蛋,这是吃草的、这是吃肉的、那个是霸王龙的蛋。”
他小心翼翼地打开了一个木质标本盒,指着类似于鸟的轮廓说,“这个记录了从恐龙向鸟进化的过程。”
小编注意到,墙边立着一块较大的古生物标本,在他的印象中,能这么完整地保存三叶虫的化石算得上是全国罕见。
恐龙蛋、鱼化石、植物化石...博物馆里的“老古董”们,最古老的有上亿年历史,最年轻的也要追溯到几万年前。
北大、浙大、同济、杭师大...
为多所高校的教学提供标本
钟惠民坦率地说,其实,刚开始做这行谈不上热爱,“但是到后来自己有了兴趣,想把父亲的精神和技术更好地传承下去。”
至今,两代人加起来做了近70年的研究,也和众多高校建立了紧密联系,像是北大、浙大、同济大学、中国科技大学、重庆大学、杭师大常年使用他们的标本,应用于地震、石油、煤炭等学科的教学和科研。
不仅如此,每年相继有几批师生来免费参观学习,很多矿石都可以用手触摸,钟惠民总是乐此不疲地讲解,将所学知识和经历倾囊相授。
建馆二十多年来,从小孩到大人、从省内到省外,满足了很多地质迷对于远古地球的好奇心。
当年就有一个小学生,从想“淘”点恐龙蛋萌生了好奇,常年过来听课,最近在上海就读于艺术设计专业,他告诉钟爷爷,打算用化石完成一件作品。
目前,钟惠民的女儿也加入了进来,一家人协力打造这座博物馆,“希望让大家学到更多地质知识,更了解我们所处的地球,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