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 年 2 月 27 日 佛学研究网
怎样 " 照见五蕴皆空 "?
(资料图)
《心经》中:" 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 ",很多人都会背,但很少有人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。怎样 " 照见五蕴皆空 "?《大念处经》有言:" 如是色,如是色之生起,如是色之灭尽。如是受,如是受之生起,如是受之灭尽。如是想,如是想之生起,如是想之灭尽。如是行,如是行之生起,如是行之灭尽。如是识,如是识之生起,如是识之灭尽。" 我们应该在因缘中展开佛法的修学。
这是说在任何现象产生时,我们首先要看得到,在看到后,不要产生额外的情绪,观察即可。乐受、苦受、不苦不乐受以及我们的各种念头、思绪、回忆,生起的意志力、决断力等各种身心活动的反应,我们都应该时常观察并知道它们是怎么生起,怎么消散的,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们自然而然会看到因缘。
怎样观?
以识蕴为能缘觉照去觉知其它四蕴,即以自身本体去观察色蕴、受蕴、想蕴、行蕴。日常生活中,行住坐卧,我们可以从自己的视觉、听觉、触觉等体感现象去觉察自身;从心理状态观察自己是放松的、不安的、亦或是中性的感受;也可以观察自己的思绪、脑海中的画面、声音等景象、或者回忆,还可观察自己是抓取索求的心态,还是抵触抗拒的心态,亦或是显摆骄傲的心态。时常训练自己去觉察这些现象,我们的贪嗔以及痛苦的程度将会极大的减轻。
具体怎样操作?
人除了在睡梦中,任何时候都可以修行,随缘而修,重点在觉照。
比如日常拜佛、读经、念佛等修法,我们拜佛时,身体拜下去的时候要清楚体会自己的每一个动作、每一个呼吸、身体与拜垫的接触,明明白白真实感受到自己在拜佛。诵经、念佛也一样,要字字分明,声声入耳,清清楚楚。
走路时,可以去感知脚与地面的接触;挤地铁时,遇到拥挤的情况,察觉别人不小心踩了你的脚,不要生气,把脚缩回来保护好它即可;工作打字时,细心感知手指与键盘的接触,打再多字也不累;穿衣、吃饭、洗澡、拖地等独处时,专心当下的事情,情绪生起时观察是开心的,还是不开心,为什么;与人交谈时,认真听取对方的讲话,察觉自己的内心是抓取的、抗拒的、还是显摆的。
为什么修行不得力?
汉传佛教流传最广的法门主要是参禅与念佛,这是符合中国人喜欢一针见血、简单直接的民族性格的选择,也是佛教中国化的结果。但我们参禅或者念佛为什么不得力?为什么不能一直念佛或者参禅直到见性成佛,为什么还需要听经闻法?这跟我们没有奠定修学法门的坚实基础有关。
比如念佛,你只要按照经典或者祖师开示的方法去念,能够 " 都摄六根、净念相继 ",这是非常好的。但有的人听了念佛法门之后,并没有去念佛,或者念佛也只是泛泛悠悠,想精进却静不下心来,能够长期持续念佛并且得到法益的人估计不多——这是因为没有正见的基础。
不管什么法门,只有具足正知正见,愿意放弃一切执着,你才能通过法门的修持去对治有为法造成的业力束缚,才有持续地训练、提高觉性的前提条件。如果本身就不想离开有为法,你就缺少持续训练觉知的动力,修任何法门都很难进步。
所以我们强调解行并进,修行中遇到问题了,一定要及时寻找善知识的指引,有正确的知见、强大的信心,才能支撑我们不断精进地修行。
五蕴禅观法与其他法门的互补
五蕴禅观是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训练觉性非常好的方法,为什么我们还要修学其他法门?以一个案例来说明。
比如下班后你一个人独处,你想玩手机,你觉知到自己的想法,分析并放弃了执行玩手机;你觉知自己的身体,没有不舒服;观察自己的情绪,非常宁静安闲——问题就出现了:你可能没有需要觉知的目标了,这样你就很难保持觉知的状态——念佛或者参禅等法门,就是给我们一个合适的标靶,让我们把觉性安住其中,系念在佛号或者疑情上面,法门起到 " 长期承载觉性 " 的作用。
如果我们在工作或生活中,有比较繁忙的事情需要处理,你可能很难保持佛号或者疑情(除非功夫已经很精深纯熟),这时候用五蕴禅观法来训练觉性就非常合适了。
一如禅观法
一如禅观法是以超越二元对立的视角直接观照身心世界的禅法,可以让我们立即放下执着,以智慧的方式作出应对。有三个譬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如禅观法。
第一,梦境观。《金刚经》说 " 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 ",我们所处的身心世界和一切遭遇都是自己做的梦,同时自己也是此梦的 " 造梦者 " ——我们在一个自己创造的梦境里生活。虽然我们认为现实这个 " 梦 " 很真实,但其实我们晚上睡觉做梦的时候,也觉得梦里是很真实的。所以如何从这场梦中醒来呢?首先我们要知道自己在做梦,要有一个东西时刻对我们作出提醒,好比电影《盗梦空间》里面那个陀螺,念佛或者参禅等修行法门,就是这个陀螺,提醒我们保持觉性,不要在梦境里越陷越深。
第二,电影观。我们既是演员,也是观众。当我们开启观众视角,就能看见自己正在演绎一部由业力主导的大戏。只要你能保持观众视角,一切坎坷我们都可以安然度过,因为都是剧情需要。如何保持观众视角呢?还是我们所修行的念佛或者参禅等法门。当我们沉浸电影不能自拔,一声佛号响起,就提醒我们:哦,这是我在演戏!
第三,游戏观。我们既是游戏中的人物,也是操作游戏人物的玩家。游戏中的一切规则、关卡设置等等,都是我们的业识所造。所谓 " 烦恼即菩提 ",我们所有见闻觉知的事物,是因为自心启用了相关的游戏程序,遇到各种 " 怪物 " 等考验,都是假象而非真实,我们只有耐心地探索、慢慢积累经验升级,通过修行训练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,才能最终通关这个游戏。
如何使用一如禅观法呢?比如被老板骂了,感到很委屈,怎么办?首先我们先觉知当下的情况——被老板骂了;觉知自己的情绪——感到委屈;持续地觉知 " 委屈 " 这种情绪,细细品味它是怎样一个委屈法,只要觉照持续三分钟,委屈的情绪就会消失。然后换位思考:没有人想要做坏人,他骂我一定有他的原因,可能他被上司骂了,可能他跟家人吵架了,他也没有学佛,如果我是他,估计也会骂人。继续思维:我应该无条件原谅他——他并不知道自己处在骂人、伤害人的状态中,他的行为是无明缘行,不是自主意志的抉择;在这个电影片段中,他表演了一个骂人的角色,我表演了一个被骂后感到委屈的角色,由于受到强烈的刺激,我提起觉知的意愿与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,如果生活一帆风顺,我可能忘记切换回观众视角了,所以在这样一段表演之后,我应该感恩他帮助我提升了能力,他是我成佛的资粮,我可以与他互相成就;但是在这样的表演中,我因为先接触到了佛法,把握住了自我提升的机会,而他只是沉浸在电影角色中完全受苦,我应当慈悲怜悯他的境况。
通过以上这样的操作流程,我们可以利用禅法处理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。但是在闲暇时间的修行中,建议大家还是以念佛为主,打坐参禅一定要找到善知识来指导。祝愿大家正念常在,道业得成。
*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、转载、分享的内容、陈述、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,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,发布的文章、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。部分转载作品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,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。